×快速导航
家庭教育
分类
轻松 “哄” 大脑,从容搞定考试!
发布日期:2025-09-22  阅读量:

很多人认为只有年纪大了才会记忆变差,其实各个年龄段都有忘事的情况,孩子甚至更容易突然忘记一些事,比如物品的放置位置或要做的任务,只是孩子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在意自己忘事。

      人脑中存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是经过加工后能在头脑中长时间甚至永久存储的记忆,而短期记忆是只能维持几秒到几分钟的临时存储阶段。我们掌握知识、应对考试需要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保存长期记忆的 “大脑皮质” 相当于人脑的 “硬盘”。大脑每天接收大量信息,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记住,只会选择 “必要” 信息运送到大脑皮质保存。而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 “关卡检查员” 是海马体,它以 “是否有利于生存” 为标准对信息进行判断取舍。在教室、书房学习以及应对考试的知识,相较于生存而言显得无关紧要,很难被海马体重视。

      针对这一情况,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在《考试脑科学》中提出了一系列依据海马体审核标准(“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的高效记忆、应对考试的方法。

dce02332be84e0a43a7b688657b928f3.png

一、“欺骗” 海马体提升学习效果

      池谷裕二教授指出,让海马体将学校所学知识判定为必要信息并进入大脑皮质的关键在于 “欺骗” 海马体,即持续且充满热情地传递信息,通过反复训练使其产生信息重要的错觉,这为 “学习需反复训练” 提供了脑科学依据,成绩优异者多是如此,不惧遗忘,反复输送信息至海马体。以下是基于此的具体学习方法:

1.组块化

     对知识与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将需记忆的信息划分成多个小组。例如背诵大量法律知识时,依据特定规律将同类知识点整合,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2.侧重复习

     避免一次性向大脑输入过多新知识,学习重点应置于复习。比如每天睡前背诵 20 个新单词,次日上学与放学路上分别复习,如此循环可稳步推进背诵计划并加深记忆。

3.把握复习时机

     潜在记忆保存时长约 1 个月,在此期间多次复习相同知识,海马体会误认其为重要信息。具体复习计划为:

第 1 次在学习后第 2 天;

第 2 次在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在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在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4.重视输出

     人脑更注重输出而非输入。背单词是输入,运用单词答题则是输出,考试便是巩固记忆的输出过程。向他人讲述是极佳的输出策略,若无人倾听,可假想对面有人或借助玩偶,出声讲述以增强记忆效果。复习时多做习题练习比单纯钻研教科书或参考书更有助于提升学习成效。

二、关于颜色对学习影响的研究及建议

     研究表明,颜色会对答题者的分数产生影响,其中红色尤为明显。红色不仅在作为试卷封面等显眼位置出现时,甚至像答题栏边框线、试卷角落标记等轻微红色元素存在时,都可能削弱答题者向难题挑战的勇气,进而致使分数下降。

     鉴于此,在学习的房间布置方面,应尽量避免出现红色元素。虽说目前尚未明确哪种颜色能够直接提高智力,但已知绿色具有让人平心静气、提升注意力的效果。所以,大家可以依据自身感受来布置适合学习的颜色环境,比如可考虑选择绿色等有助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颜色。

三、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助力学习的方法及原理

     一般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耳朵学习往往比单纯使用眼睛学习效率更高。就像他人说过的一些伤人话语能长久留存于我们心中,可见通过耳朵获取的记忆相当牢固。

     然而,除了眼睛和耳朵,人体还具备诸多其他感觉器官,在学习时应尽量多地灵活运用它们。例如,活动手指就是一种有效刺激人脑的方式,可以通过指尖运动,或者从事如做针线活、打打字这类活动来实现。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与身体紧密相关。所以学习时务必动笔书写、出声朗读,借助反复输出知识来强化记忆。最大限度地调动手、眼、耳等各类感觉器官,以此充分刺激海马体,这无疑是一条提升学习效果的便捷途径。

四、“莫扎特效应”:音乐与学习的奇妙关联

     “莫扎特效应” 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存在一定科学依据,相关学术论文众多。它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弗朗西斯・劳舍尔教授所发现。

     研究表明,听莫扎特的音乐虽只能让人在不到 1 小时内暂时性地变聪明,但其效果显著,可使实验参与者的 IQ 测试成绩提高 8 - 9 分。劳舍尔博士解释称,莫扎特音乐那令人愉快的节奏以及优美的旋律,能够起到协调人左脑和右脑的作用,这便是产生 “莫扎特效应” 的关键所在。

    所以,当学习感到疲惫、需要休息之时,不妨听一听莫扎特的音乐,或许能借助这一效应,让大脑在短暂时间内获得更好的状态。

98b830b34613801bf942f7404ce834c3.png

五、保持好奇心对记忆及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

     池谷裕二教授指出,在记忆方面,“θ 波” 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脑电波,它是好奇心的象征。当人因对某事物感兴趣而开启好奇心之门,处于紧张、兴奋或期待状态时,θ 波便会出现。

     这意味着,若是感兴趣的内容,即便复习次数较少也能被记住。所以,我们对想要记忆内容的兴趣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大脑会把积极获取的信息视作重要信息,若态度消极,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虽然考试或许并非令人愉悦之事,但正如有人所说:“我很喜欢考试,因为它能清晰证明我曾经努力过。” 确实,倘若没有考试及成绩单,我们很难察觉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这也是考试的重要作用之一。

      抛开考试不论,任何学科都存在让人感兴趣的部分。即便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无聊,只要稍作忍耐坚持学下去,定能发现其中的趣味之处,届时就会产生利于记忆的 θ 波,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情绪对记忆及学习的辅助作用

      池谷裕二教授经研究发现,人处于情绪高涨状态时更易记忆。例如有记忆天才表示,自己擅长记忆是因为背东西能让其特别快乐。当某些事给人带来快乐、舒畅等情绪时,大脑相关部位会被激活,使得大脑高度觉醒,进而提升人的积极性与注意力。

所以,若想让自己能不厌其烦且持之以恒地学习,就需在调动情绪方面多下功夫。比如可通过利用谐音背诵、构思有意思的笑话、联想愉快的事情等方式来实现。

      适度的焦虑同样可能助力记忆力提升,像有些人平时难以记住的知识,在考试前却能记住很多。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写 “你们都知道,安全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保持适当的紧张感,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保持自信对提高考试表现也有益处。临近考试时,自信并非一定需要十足的把握和依据,只需不断暗示自己 “我可以做到” 即可,这也是运动员们常用的心理战术。而且做出自信的行为也有帮助,研究表明,即便做相同的事情,挺胸抬头的姿态相较于弯腰驼背会让人更自信。

降低身体舒适度对记忆及学习效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当降低身体舒适度能够对记忆力及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

1.饥饿状态利于记忆
       肚子处于适度饥饿时记忆力相对较强,并非是极度饥饿的状态,而是胃里无需消化大量食物,但也未饿得脑海里只想着食物(比如满脑子鸡腿)的情况。像早中晚饭前的时段就很适宜学习,此时大脑处于适度危机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记忆的提升。

2.走动状态利于记忆
      人在走动时,海马体会认为人进入了狩猎的警备状态,从而有利于记忆。例如晚饭前可以在房间里边走动边背书,乘坐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同样能达到这种利于记忆的效果。

3.低温环境利于记忆       

       房间的温度对记忆力有影响。大脑在寒冷环境下会产生危机感,所以在温度略低的房间里学习效率会提高。具体来说,夏天在空调冷气较强的房间、冬天在暖气不太充足的房间里学习较为合适。因为较高的室温不仅会削弱人的危机感,还会影响脑的血液循环,进而导致思考能力下降。所以,至少要保证头部温度低一些,否则人脑可能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八、知识记忆的关键助力与失眠的新认知

     睡眠对知识记忆意义非凡,大脑于睡眠时整理记忆信息,不睡则海马体无暇整理筛选,杂乱信息易遭遗弃。

睡前一两小时是记忆黄金期,适合背单词、古文等记忆性学习;晨起后大脑更宜思考型学习。

     失眠无需过度忧虑,睡眠关键在于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予整理时间。清醒时只要安静独处,海马体便会工作。如在静室闭目放空,效果与睡眠等同。高强度工作者,短暂闭目静坐、深呼吸、隔绝外界干扰,也有助于大脑恢复。

九、用行动激发学习干劲儿的重要性及方法

1.“干劲儿” 在学习中的关键地位

      大家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然而不少人在学习时就是缺乏干劲儿,而 “干劲儿” 其实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在列举智力的三大核心要素 —— 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和热情时,其中的 “热情” 便涵盖了 “有干劲儿” 这层含义。要想让与 “干劲儿” 相关的脑区活跃起来,就必须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刺激。

2.“行动兴奋” 理论及应用

      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提出了 “行动兴奋” 这一概念,意思是一旦开始行动,状态就会越来越好,注意力也能得以集中。因为唤醒大脑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不管怎样,先行动起来十分钟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感觉自己没干劲儿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刻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通过这样先刺激相关脑区,之后慢慢就会有干劲儿,进而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了。正如俗话说的 “百思不如一试”,学习这件事,只要能迈出开始的那一步,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

      类似地,像跑步、运动等活动也是如此,刚开始可能不太愿意动,但只要跑起来、动起来,往往就能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

十、持续努力与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

1.学习迁移的作用

      若学好所有科目存在困难,可先聚焦于某一学科或其某一部分,如此一来,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易得到提高,这便是学习迁移现象。而且学习的水平越高,迁移效果就越佳,意味着记忆的内容越多,脑子会越发灵活。一般来说,学习迁移呈现出 “指数级的增长效果”,学习量和成绩并非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类似 “1、2、4、8、16、……” 这样几何级数式、急速上升的曲线关系。

2.学习效果的显现特点

     学习效果或学习能力并不会即刻呈现出来,往往会在某个特定时刻突然爆发。所以,唯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持续努力后,才能够看到明显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学习与成绩之间关系的本质所在。

3.持续努力的必要性

      要想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持续努力,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灰心丧气。每当感觉学习辛苦时,应当回想起 “脑的机能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这一事实,并且不断激励自己 “效果肯定会出现的,继续努力吧!” 以此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地为提升学习成绩而努力。 

0b49533eadbe9238fe5ae2dc7285b6cd.png

一个小小的学以致用: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转发分享一下,给大脑一个正向强化的信息,告诉大脑「我喜欢这样的文章,多来点」。:   

臻昊科技集团官方网站

www.zhenhao168.com

(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