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在这个盛夏的西安,脑科学学科建设与应用联盟正式创建。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联盟成立,旨在推动青少年脑训练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脑科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帮助,为中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脑科学作为当今科学界的前沿领域,对于揭示人类大脑的奥秘和促进个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脑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认知。
该联盟的成立,将集结众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力量,共同致力于研发和推广适合青少年的脑训练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大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关键认知功能。
例如,在一些试点项目中,采用了基于脑科学原理的训练课程,参与的学生在学习效率和成绩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一位学生家长激动地表示:“孩子参加了脑训练课程后,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注意力也更加集中,成绩进步明显。”
未来,脑科学学科建设与应用联盟将开展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学术研讨和实践项目,让脑科学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之中。相信在联盟的努力下,脑科学将为中国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助力广大青少年实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脑科学学科建设与应用联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提供科学依据: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为教育中的许多规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握关键期”“激发潜能”“学思结合”“手脑并用”“合作学习”等提供科学依据,使教育从经验判断走向实证研究。
团队搭建与协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工作者、脑科学专家等,形成团队共同合作。例如确定试点班级和种子教师团队,涉及多学科领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专家引领: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走进学校、课堂,为教育教学与脑科学的融合提供指导,在研究路径、反思实践以及切入点的选择等方面为学校把关。
引入测评工具:与实验室合作,引入大脑测评工具,如大脑核心学习能力测评(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反应力和思维力)、阅读能力深度测评和计算能力测评等,对学生大脑学习能力进行数据画像,分析其优劣势,为教学改进提供靶向基础。
基于数据分析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确定改进的“靶心”,并运用相应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例如针对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等方面的训练。
课例探究:将脑科学相关教材与学科教学相勾连,找到融合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多感官参与、想象、联想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相关能力。
开展学科主题研修:以相关理念或主张作为课堂改进的目标,将课例探索拓展为学科主题研修,促使“脑·育”融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全科融合的局面。例如,数学学科可进行结构化学习以促进思维发展,语文搭建学习支架以提升思维,英语学科根据学生大脑发育规律确定不同年段的研究方向并细化实施路径等。
课程与课题双驱动:将“脑·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包括国家基础课程、校本拓展课程和自选定制课程等;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以促进脑科学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基于脑科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重视情感因素的影响、强调多感官参与。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以激活学生大脑,提高学习效率。
创新教学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创新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大脑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脑科学学科建设与应用联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在教学方法、内容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